“化解”的要訣之一,就是變革的主操手首先要轉變一個重要觀念:由“推動”變革改為“牽引+推動”變革。激勵理論中的“胡蘿卜加大棒”策略,在實施管理變革時也同樣適用。
有一個關于鷹的故事,想必大家并都不陌生:
老鷹活到40歲時,爪子開始老化,無法有效抓住獵物;喙變的又長又彎,幾乎碰到胸膛;翅膀變得十分沉重,因為羽毛長得又濃又厚,使得飛翔十分吃力。它只有兩種選擇: 等死,或經(jīng)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。于是老鷹開始為期150天的漫長操練,它努力地飛到山頂,在懸崖上筑巢,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巖石,直到完全脫落,然后靜靜地等候新的喙長出來;再用新長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的***;當新的指甲長出來后,它們便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;5個月以后,新的羽毛長出來了!
老鷹開始飛翔, 重新得力再過30年的歲月!再生,就是老鷹成為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的秘訣!
這個故事是如此真實,又是如此殘酷,以至于讓許多人望而生畏,心想要是換做我寧肯不要這再生的30年也罷;更讓許多人心存疑慮或避而不談:其實懷疑的不是老鷹再生的勇氣,而是現(xiàn)實中自我改變的勇氣;如果一只動物尚且有如此的毅力應對來自自身的老化,做為“萬物之靈”的人,面對變革的挑戰(zhàn)卻畏首畏尾,瞻前顧后,豈能心安?于是索性避而不談也不罷了。
變革的阻力來自于誰?
企業(yè)管理變革,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變革,其本質是對企業(yè)的“責、權、利”系統(tǒng)進行規(guī)范與重構的過程,這難免會觸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。――哪一部分人?就是在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方面,權力最好大一些,而對自己不利的事情,責任最好少一些的人;就是工作計劃性不強,隨心隨性想干到哪里就干到哪里,能干到哪里就算哪里,而不愿意被他人約束的人;就是總盼著工作最好少一些,環(huán)境最好優(yōu)一些,薪水最好多一些的人。
這些人是誰?其實就是你、就是我、就是他。以前總認為,企業(yè)推行管理變革的阻力就來自哪么幾個“好事者”,實際上,“變革”不僅僅是責任機制、分配機制的重新制定,更是干部員工思想觀念、思維方式、工作習慣的一次沖擊。因此,即便從理智上贊同管理變革的人,當真的一針扎下去的時候,他也會因為感覺到疼痛而下意識地想向后縮。“變”無論對誰來講,都是一個“痛苦”的過程,出于“趨利避害”的本能,大家有意無意地抗拒變革也在情理之中。
阻力需要“化解”而不是“解決”
根據(jù)求是達明多年的管理咨詢經(jīng)驗,企業(yè)在實施管理變革時,不是要“解決”掉這股變革的阻力,而是要通過對變革過程中一系列活動的“策劃”,有效“化解”變革的阻力。而“化解”的要訣之一,就是變革的主操手首先要轉變一個重要觀念:由“推動”變革改為“牽引+推動”變革。激勵理論中的“胡蘿卜加大棒”策略,在實施管理變革時也同樣適用。
變革前期,以“牽引”為主。變革初期,企業(yè)領導正當壯志在胸,期望能夠通過管理變革解決企業(yè)過去一些頑疾,能夠為企業(yè)更好地邁向未來鋪平道路;而此時大多數(shù)干部員工對于管理變革的動因、目的還并不知曉,因此應以廣泛的動員為主。求是達明經(jīng)由二百多個項目案例,總結出“四個一”的變革發(fā)動經(jīng)驗:一次啟動大會,讓干部員工意識到管理變革不再只是會上講講、嘴上說說,而已開始正式動“真格”的了;一次理念培訓,結合企業(yè)內部的管理問題和管理困惑,從市場形勢、行業(yè)背景、時代要求開始講起,讓干部員工從思想上認識到變革是大勢所趨,是應對外部競爭的要求,是企業(yè)內部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要求,變革已不是“變與不變”的問題,而是“變什么,怎么變”的問題;一次關鍵群體座談會,讓管理者、骨干員工再次認識到變革的重要性和意義,并要求他們要“早學習、先學習”,在管理變革中起到帶頭作用,做好分管人員的思想工作,自己有想法的要通過正常渠道反饋,堅決杜絕管理層背后講“風涼話”、傳播消極思想的言行;一次圍繞變革主題的內部大討論活動,比如采用征文的形式讓廣大員工參與進來,最后匯集優(yōu)秀文章編輯成內部“專刊”發(fā)放各部門、各單位來學習、研討,以統(tǒng)一思想,統(tǒng)一認識。
變革中期,“牽引+推動”并重。管理變革中期,組織架構、部門職能與崗位職責體系、核心管理流程等已確定,
績效管理體系也進入到試運行階段。這一時期,由于大家剛剛開始實質性接觸、落實變革的內容,一方面存在技能和方法上的欠缺,另一方面雖然在思想上認同了,但由于思維方式、工作習慣的慣性作用,對于新的管理要求如“事前規(guī)劃、目標分解、過程監(jiān)控”等事項還存在“心不甘情不愿”的適應過程,因此需要“牽引與推動”兩手同時抓。從“牽引”的角度來講,注意兩點:一是組織“理念+技能”培訓,讓管理者明白實施目標管理、
績效考核是必須掌握的一項管理工具,是幫助管理者分解工作、傳遞壓力的有效方法,同時通過公開培訓、一對一輔導等各種方式,讓干部員工、尤其是管理者掌握
績效管理的工具;二是抓好高層領導的帶頭作用,高層領導的全程參與、親身實踐、現(xiàn)身說法是最好的示范和帶動,因此這一時期,高層團隊的密切配合、鼎力支持最為關鍵。從“推動”的角度來講,企管部要對公司層面的重點工作一抓到底,凡是會上定了的工作,逐項稽核,每周公示,第一次未按時完成開整改單預以提醒,第二次未按時完成即開罰單預以警示!――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強調目標的“導向作用”,讓員工認識到:凡是重要的,就一定要聚焦資源去完成;另一方面,也讓大家養(yǎng)成“說了就做、定了就干”的好習慣,一改過去“隨意安排、糊涂交差”的局面。
變革后期,推動為主。美國心理學家?guī)鞝柼?bull;萊溫 提出,變革須經(jīng)過“解凍-變革-封凍”三部曲,意思是在變革的后期,關鍵是要保住變革的初步成效,堅持按變革的路線和步伐走下去,而有效的辦法就是“封凍”。用現(xiàn)代管理語言來翻譯,就是要“僵化執(zhí)行”、“持續(xù)推動”,讓大家從舊的工作習慣中解脫出來,并逐步培養(yǎng)出適應新要求的新習慣。
經(jīng)過績效考核試運行、薪酬激勵方案的周密測算與分析之后,企業(yè)的人力資源管理變革就到了全面推行、實施落地的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。這個時期,無論是高層領導、還是中層管理者、普通員工,對于管理變革相關事宜,不管是思想層面還是技能層面,也都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。但這一時期,伴隨著考核激勵制度的實施,干部員工已不再關注管理變革的全局怎樣,而是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,比如通過變革,自己的權力增加了多少?薪水增加了多少?工作任務增加了多少?考核壓力增加了多少?員工對于切身利益的關注,無疑是貫穿于整個變革項目的始終,但在這最后的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,當一切的規(guī)劃都變成一條條必須執(zhí)行的制度,當每個人的薪酬預期最終都變成一個個具體的數(shù)字時,員工對自己利益的關注就不再遮遮掩掩,而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迸發(fā)出來。通常來講,這一時期一般不會出現(xiàn)“公平競爭、人人向上”的樂觀氛圍,反而會由于薪酬的實施帶來一定程度的失落感,再加上實施績效考核以來工作壓力感的加重,會使一些員工感覺付出多了,卻并沒有多得到多少,因而委曲、報怨情緒滋生。這一時期,最容易動搖變革的信心、質疑變革的效果。
這一時期對于高管來講,是最為嚴峻的考驗階段。面對質疑、面對報怨,高管必須堅定信念,堅守原則,按章辦事,不能隨便給予退讓,動不動搞個“例外執(zhí)行或下不為例”以使制度失去嚴肅性。所謂“破釜沉舟、背水一戰(zhàn)”,能否保住、鞏固變革的成果,成敗就在于此。
老鷹為什么甘愿忍受切膚之痛之苦?因為老鷹清楚自己的追求,自己的夢想,而這變革之痛,則是通向夢想彼岸的橋梁。海爾的“斜坡理論”也我們形象地知道,如果單純推著小球向上走,那么稍一松懈,小球就會骨碌骨碌地一路滾下去,很容易讓我們前功盡棄;而如果牽引力和推動力一起發(fā)力的話,不但小球會前進的更快,而且只要牽引力在,小球至少會止滑,不會滾落原地。成功的管理變革一定是經(jīng)過精心策劃、周密組織,在不同時機綜合運用“拉力”和“推力”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