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企業(yè)而言,曾經強勢的勞動關系,正在被90后強大的自我意識覺醒而打破。無論是“我不是來訂盒飯的”強勢實習生,還是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說走就走的情懷老師,都在給管理者以警視:必須重視年輕人對工作需求的變化。
對于企業(yè)而言,曾經強勢的勞動關系,正在被90后強大的自我意識覺醒而打破。無論是“我不是來訂盒飯的”強勢實習生,還是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說走就走的情懷老師,都在給管理者以警視:必須重視年輕人對工作需求的變化。
對于90后來說,不再為生存溫飽奔波,只為“自我”而存在。他們不太會“看在金錢的份兒上”,而委曲求全干一份不喜歡的工作,他們要的是工作體驗和感覺。感覺對了,一切都好說,甚至不在乎薪酬待遇。“90后對于管理者最大的挑戰(zhàn),莫過于領導力的挑戰(zhàn)。”北大縱橫資深合伙人、Kronos勞動力研究院委員會成員朱寧說。
同時,在勞動力成本日益提升、勞動力資源并不冗余的當下,在這個“人貴、人少”的時代,企業(yè)必須在勞動力管理方面,創(chuàng)新勞動關系、管理方式,這是所有企業(yè)都必須正視的一個課題。
“碎片化用工”時代到來
你是否注意到,碎片化學習、碎片化時間管理、碎片化渠道等正在被不斷挖掘,甚至已經產生了大量的價值和生產力。但企業(yè)對于“碎片化用工”,卻還關注得不夠。
伴隨著產業(yè)升級,中國經濟正從低成本的制造業(yè)向服務型經濟轉型,且人口紅利已成過去時。如今,人才很貴、人才短缺已成為服務業(yè)的普遍共識。“事實上,很多勞動者的價值還處于待開發(fā)狀態(tài)。”朱寧說。
他用一個公式表達了“碎片化用工”的邏輯。
勞動力供給=勞動者人數×勞動時間=(全職雇傭的勞動者+非全職雇傭的勞動者)×(8小時工作時間+加班+碎片時間)
很明顯,前者是傳統(tǒng)的管理模式,而后者是碎片化用工的邏輯。我們沒有再說“員工管理”,而是說“勞動力(者)管理”,原因就在于此:勞動者并不一定是我的員工,卻是可以為我所用的人。特別是在互聯網思維的沖擊下,企業(yè)的邊界正在被打破,企業(yè)也正在更多地使用那些交易成本更低的兼職、項目制等形式的“臨時工”。最典型的,像傳媒業(yè)、互聯網、創(chuàng)新產業(yè)等知識勞動者密集的組織,通過雇傭外部人才、專家,或者建立臨時的項目組,可用更低的成本創(chuàng)造更高的績效價值。甚至,附近社區(qū)的上班族,都可能成為企業(yè)的雇員。比如,一個人一周有兩晚的空閑時間,完全可以做一份咖啡店的兼職。同時,這也滿足了90后體驗式的心理需求。為什么不能這樣用工呢?“很多組織追求去中心化,打造靈活的小團隊,
企業(yè)管理者應該更重視碎片化用工和碎片化管理的價值。”朱寧說。
信任成為第一領導力
許多管理者感慨,年輕人越來越不好管。他們不會因為誰是管理者,就無條件信任他。所以,管理者難免感覺,自己手中的權杖正在漸漸失去力量。“對于領導力的首要挑戰(zhàn)就是信任。”朱寧說。
有的老板說,為什么要管理?就是因為不信任嘛!因此,需要輔以考勤、考核、監(jiān)控等管理手段。因此,處于強勢地位的組織與勞動者在勞動關系中,建立“互信”就更難。而這樣沒有互信的雇傭關系,隨時可能分崩離析。
為此,許多企業(yè)開始嘗試將勞動者與企業(yè)的命運捆綁在一起的做法。無論是“讓員工做自己的CEO”,還是鼓勵內部創(chuàng)業(yè)、建立合伙人制度,或者采用員工持股計劃等,都是希望更加牢固地將人和組織“黏合”在一起。“事實上,人和人之間的規(guī)模化協(xié)作,在當前的經濟狀態(tài)下,主要是靠兩種形式黏合:一是資本,二是雇傭。”朱寧說。從主流趨勢來看,企業(yè)內部資本+雇傭的模式會越來越多地被采用。而這些管理機制和實踐,也更有利于信任機制的建立。
“管理游戲化”是未來趨勢
為什么很多人喜歡玩游戲?
因為這是一種充滿體驗感,并能獲得及時反饋的快樂之旅。“游戲本質上就是激勵。游戲過程充滿樂趣、反饋和分享,可以讓人獲得放松的樂趣、挑戰(zhàn)的樂趣、社交的樂趣和穿越的樂趣。”朱寧對此深有感觸。
當70、80后已經成為管理層,他們所熱衷的社會認同、自我實現,以“愛拼才會贏”為態(tài)度的工作理念,儼然已經完全不符合90后的工作訴求。他們不會甘愿做苦行僧式的工作,如何讓工作更有樂趣,才是他們的一致追求。
對企業(yè)而言,“管理游戲化必將成為一個未來的趨勢。”朱寧說。比如:設置游戲化的制度,像咖啡廳的服務員,如果一天可以和三位帥哥合影,那么可以獲得晚上班一小時的獎勵。事實上,如果服務員做到了和三個顧客合影,說明顧客對他的服務應該是滿意的,即使有些不滿意也會因為合影這個動作而有所改觀。類似游戲化的工作流程、工作方式和管理制度,都會讓年輕人對工作產生期待。
為何有些人喜歡做一份與自己工作完全不同的兼職?因為90后是活在體驗經濟中的一代,他們有很強的參與感,似乎每個人身上都有無限可能被激發(fā)的能量。
勞動力管理需要多元化
一直在談勞動力管理,其核心訴求是什么?
朱寧說:第一,是勞動力價值釋放的最大化,這取決于勞動者要有“平臺、能力和意愿”;第二,是勞動力滿意度最大化,特別是對自身滿意度的最大化。這兩個訴求是相互促進、螺旋式上升的關系。
沒有壓力、更自我的新生代員工,不會拘泥于一份工作、一條職業(yè)生涯軌跡。同時,隨著傳統(tǒng)雇傭制的打破,企業(yè)已經在開始嘗試創(chuàng)新更多元化的勞動力關系。
如今,互聯網平臺和新技術的應用,改變的不僅僅是信息和資源的交換方式,更改變了勞動者的工作方式。像人們熟知的項目合伙人、專欄作家、淘寶店主,以及新興的酒后代駕、專車司機、58上門等服務的小時工,都在快速適應靈活的工作模式。“這不僅解決了社會就業(yè)問題,他們本身也獲得了更大的自我滿意度。同時,這也符合‘大眾創(chuàng)業(yè)、萬眾創(chuàng)新’的方針。在我看來,原來的個體戶概念需要修訂,要在政治上給予自我雇傭者社會地位,在社會福利和保障上有所創(chuàng)新。”朱寧補充道。
不僅如此,隨著互聯網、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發(fā)展,勞動力管理工具已經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勞動力資源,幫助企業(yè)更精準地在合適的地點,找到合適的人進行協(xié)作。事實上,不管時代如何發(fā)展和變化,只要有人勞動,勞動者的獲取就不應該是個問題。
只是,你創(chuàng)新思路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