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管們不是無所不能的—你也不是。擁有權(quán)力并不意味著你樣樣都在行,以至于不需要依靠別人的幫助就能做決策。你可以依靠經(jīng)理們的幫助,但是他們的意見到底是公正的,還是從本部門的一己之私出發(fā)考慮的,有時候...
答案是:依靠團隊。在Great Business Teams: Cracking the Code for Standout Performance一書中,管理顧問格特曼(Howard Guttman)列出了如何管理團隊的指導原則。運用團隊這種組織形式的最高目標,就是造就格特曼所說的“扁平化組織”,在這樣的組織中,關鍵決策是由一級一級的團隊做出的,這些團隊相互合作,解決公司遇到的各種麻煩或者回答高管們提出的問題,然后再解散。
格特曼從事管理顧問工作很多年,在他的影響下,很多公司的高管都變成了依靠團隊來做決策這種管理理念的擁躉,其中的兩位—諾華制藥非處方藥(Novartis Global OTC)的全球CEO奧爾蓋耶(Larry Allgaier)以及Mars Drinks的總裁里德(Grant Reid),和格特曼一起在The Conference Board紐約的辦公室接受了采訪。
關于團隊會議
假設我們現(xiàn)在正陷在一個領導危機中,團隊這種形式可以起到什么作用?
格特曼:領導力已經(jīng)不是一個人的事情。如今的組織正變得非常復雜,層級繁多,地域廣遠,只憑領導者一個人來做所有的決策是不現(xiàn)實的。但這并不意味著應該讓所有的成員投票來為每一件事情決策。因為要讓所有人就某件事達成一致意見是不可能的。卓有成效的領導者能夠在快速做出高質(zhì)量的決策與讓團隊成員參與這一過程之間取得平衡。
里德:過去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是我來做決策,同時所有的人都應當參與進來,F(xiàn)在我意識到?jīng)Q策不是我一個人的事,最重要的是讓合適的團隊參與進來。這個團隊應該在特殊的領域具備專業(yè)知識,并且要最大限度地發(fā)揮它的威力。沒有一個人能夠比所有人都更聰明。
對許多人來說,安排團隊會議似乎意味著他不可避免地要參加很多的會議,你們兩位是不是在參加這類會議上花了很多時間呢?
里德:我實際上花在開會上的時間比原來還少了。很多會議我不用再去參加了。如果你屬于那種指揮并控制型的領導者,那么你必須出席會議,以承擔起自己的角色。如果你不到場拍板,任何大的決策都無法做出。但當你有一個有能力做決策的團隊時,很多事情你都可以放手了。
當我接手Mars Drinks時,我們管理團隊每個月要開一次全球會議。管理者們從美國以及從歐洲不同的地方飛過來,這非常耗費時間。現(xiàn)在我們一年只開四次會議,我們整個團隊每月召開一次預定的電話會議,這樣每個人都很清楚他們在做什么,接著就是繼續(xù)做下去就行了。
奧爾蓋耶:我開會的時間也絕對比原來少了。會議少了并且持續(xù)時間更短了,意味著公司績效提高了。因為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責任—他們知道自己應當做什么,他們來開會,開完了就走,決不浪費時間。
格特曼:記住,我們并不僅僅是坐在桌子旁邊對某件事情說同意或者不同意,這可不是我們做事的方式。這個星期六在我的辦公室里,我和我的核心顧問們在一起討論公司內(nèi)一些有爭議的問題。最后,我們分配下面的一個團隊去處理這個問題—我不管這個事情了。這正是運用團隊這種形式在公司中應該發(fā)生的事情。
過去,領導者認為自己既然是第一把手,那么毫無疑問自己每件事都應該參與。在上面的例子中,他就會認為自己應該參與到被分配解決問題的那個團隊中。實際上不是。
這樣會不會有設立太多團隊的危險?
格特曼:我們的目標是設立最少的團隊。有些團隊是長期存在的,有些不是。比如那些為項目而設立的團隊,當對他們的需求不復存在的時候,這些團隊也就完成了它們的使命。如果一家公司一個接一個地成立團隊,這些職能重疊的組織會把人們的頭腦搞混亂,使得公司機能失調(diào)。
里德:你不能一個勁地成立流于形式的團隊。因為團隊成立后,其成員坐在一起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:“我們要去做什么?”如果沒有真正的目標,那么他們就會想離開。團隊就會自行消亡。
奧爾蓋耶:我同意里德的說法。如果公司對其沒有真正的需求,一個團隊很快會消失。每個團隊的生命周期都各不相同。你給這些人任務,他們聚在一起,并肩工作,達到目標后就解體。
關于團隊成員的級別
什么樣的問題不應該交給團隊來解決?
格特曼:當你要處理的是日常遇到的問題、單邊問題、技術問題或職能性問題,或你并不需要團隊。為處理它們設立團隊不能增添價值。
團隊成員應該是一樣的級別嗎?
奧爾蓋耶:你想做的是建立這樣一個環(huán)境,即他們能夠提供專業(yè)意見,并且能把很多事情擺到臺面上來談。這并不需要大家都是相同級別。
不需要相同級別?這在實際中行得通嗎?
奧爾蓋耶:我們公司的團隊就是由不同級別的人組成的。有時候在團隊中放入級別較低的人反而能增添價值。當團隊績效非常出色時,人們關注的是其帶來的價值,而不是這些人都是處在什么樣的級別。
格特曼:毫無疑問,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等級的問題。當一個人開始一份新工作,他首先會想:我應該向誰匯報?他對我的期望是什么?當你將許多不同級別的人放入一個團隊時,就像奧爾蓋耶所說的,選擇的惟一標準是誰會增添價值。
現(xiàn)實情況是,對于給定的一個問題,一線的人往往比身居高位的人了解更多,因為他們接觸問題的機會更多。如果一個團隊中的成員地位是不平等的,那么這個團隊很可能做不好工作,而且團隊中職位高的人還可能會壞事。
奧爾蓋耶:如果一個CEO不給年輕的、資歷更淺的人機會為團隊增添價值,那么他的領導力就可能會削弱。
關于團隊的決策
是不是可以這樣說,即使是高績效團隊做出的決策,CEO還是擁有最后的否決權(quán)?你們這樣做的次數(shù)多嗎?
奧爾蓋耶:并不是很多。如果我否決了一件事,那么這一定是具體涉及到某個業(yè)務問題。比如有團隊建議要砍掉一個項目,但是我出于多方面考慮堅持認為這個項目一定要保留。
一般來說,這是因為我沒有盡早和團隊成員溝通清楚哪些項目應該保留,哪些可以取消。他們也許會說這個項目占用了這么多的資源,這么多的錢。但是,如果我和他們深入交流,他們就會明白這個項目在戰(zhàn)略上和公司其他部門的聯(lián)系。我們從錯誤當中學習,下一次就會做得更好。
里德:如果授權(quán)給團隊,并且很清楚團隊將要提供咨詢性的建議,每個成員都知道決策是如何做出的,你就很少需要推翻他們的決策。你和他們坐在一起,衡量一件事情的優(yōu)缺點,他們覺得自己的意見被傾聽。當團隊做出了一個決策,而這個決策沒有任何解釋地就被否決掉,問題就出現(xiàn)了。他們可能會有想法。按照我的經(jīng)驗,如果你和團隊成員坐在一起,并告訴他們你是基于什么什么理由而不準備采取這個建議,也許你是錯的,但目前你認為事情就是這樣,那么絕大多數(shù)情況下,他們會說:“好吧,我明白了。”并且依舊干勁十足。
在一個團隊中,要做出一個決策或者結(jié)論很明顯有很多不同的方法。什么樣的方法對于團隊最為適用?一致同意才通過嗎?
奧爾蓋耶:我們的原則是,你可以投同意票也可以投反對票,但一旦有了結(jié)論,團隊里的每個人都要全力以赴去執(zhí)行它。 不同意見當然是重要的,我們鼓勵大家說出自己的不同意見。
里德:我感覺一致同意才通過,可以把弄虛作假的程度降到最低。但是事實上,沒有任何一個決策是這樣做出來的,包括在日常生活當中,比如,上哪里吃飯。因為眾口難調(diào),我不可能獲得每一個人的同意。底線是:這件事是不是在每個人可忍受的范圍之內(nèi)?有些事情需要單方面做出決定,比如我會要求公司的日常管理費用必須控制在多少。那么事情就應該這樣去做。
在“扁平化組織”里,CEO的角色是否要發(fā)生變化呢?
里德:對于我來說,最重要的不是組織的架構(gòu),而是要在心智上變成“扁平化組織”。你可以延續(xù)以往舊的架構(gòu),但是大部分的事情應該讓更多的人和不同的團隊參與進來。
格特曼:如果一個公司的領導者像一個國王一樣獨斷專行,那么這個公司是不能長久的。當這個人離開時,整個公司就會像紙房子一樣塌下來。所以,如果你要創(chuàng)建常青的組織,你惟一的選擇是培養(yǎng)這些高績效的團隊,并且將做決策的權(quán)利分散—分散到團隊和他們的成員當中。到條件成熟時,這種做法就會帶來很大的回報。
知識技能實戰(zhàn)類課程
戰(zhàn)略與規(guī)劃
企業(yè)創(chuàng)新戰(zhàn)略和創(chuàng)新管理
技術路線、技術平臺與產(chǎn)品平臺規(guī)劃
組織管理
管理者的創(chuàng)新領導力
體系流程
打造高效研發(fā)體系
產(chǎn)品創(chuàng)新研發(fā)流程與工具
核心技能
成功的產(chǎn)品經(jīng)理技能修煉
研發(fā)項目管理
產(chǎn)品需求分析與需求管理
系統(tǒng)化項目管理能力實訓
創(chuàng)新工作坊
產(chǎn)品創(chuàng)新工作坊(四課程,詳見下表)
職業(yè)創(chuàng)新能力訓練工作坊
創(chuàng)新思維與技能解決工作坊
關鍵實踐
TRIZ理論與實務高級班
質(zhì)量功能展開QFD訓練班
敏捷研發(fā)項目管理(SCRUM master)
微創(chuàng)新-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的最佳創(chuàng)新實踐
《全球經(jīng)濟危機下的企業(yè)發(fā)展戰(zhàn)略》
《低碳經(jīng)濟下的企業(yè)發(fā)展戰(zhàn)略》
《企業(yè)戰(zhàn)略管理》
《生產(chǎn)運作管理》
《供應鏈與物流管理》
版權(quán)所有深圳市搜弘網(wǎng)絡科技有限公司
Copyright © 2010-2025 HR研究網(wǎng) All Rights Reserved.粵ICP備11064537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