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桶原理
木桶原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。木桶原理又稱短板理論,木桶短板管理理論,所謂“木桶理論”是指:一只木桶盛多少水,并不取決于最高的那塊木板,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板。一時間,管理學界、管理人士無不以知道“木桶理論”為榮,也包括管理學教材言必稱“木桶理論”。倘若企業(yè)招聘一個管理人員,主考官若問起應聘者“木桶理論”,應聘者答不上來,十之八九這次應聘失敗。連“木桶理論”都不知道,還是
企業(yè)管理人員嗎?彼得這個小小的生活細節(jié)發(fā)現,讓他名揚全世界,管理界人士記住了這個名字,記住了他的發(fā)明。而在管理實踐中,“木桶理論”像倉央嘉措寫的那首詩歌,你知道不知道,它在那里;你懂不懂,它還是在那里;你用與不用,它依然在那里。木桶理論除在嘴上念念,在講課時炫炫,在茶余飯后侃侃,沒有誰知道它為誰產生了實質變化。也就是說,木桶理論不是管理技術,純粹滿足人們一時的好奇,不過一娛樂理論。
這么說似乎有點過分,一點小小的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都是了不起的,我承認,第一個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。但是,我同樣認為,管理實踐畢竟不是要“花”,是真刀真槍的干,花拳繡腿會讓企業(yè)付出沉重代價。為什么人們糾纏在這塊“短的木板”?人們驚訝的是什么?這理論為管理實踐解決了什么問題?
木桶上的短板是什么?正常情況下,任何一個木匠不可能生產出一個有短板的木桶,當然也有人認為,總有一塊是短的,這是鉆牛角尖,那個誤差可以忽略。也就是說,彼得的這個生活發(fā)現,純粹是虛構。如果一個木桶出現短板,這個木桶就是一個有缺點的木桶,就是一個不良品。那么,短板是什么,不言而喻,就是缺點。個人認為“木桶理論”的所有貢獻,不是這個理論為管理學豐富了多少內涵,也不是為管理實踐有多大貢獻,而是創(chuàng)造了“短板”這個詞,讓短板代替缺點。對于聽了幾千年“缺點”這詞的中國人,“短板”是新玩意,是流行詞兒,這好比悲劇變成了“杯具”,朋友變成了“盆友”,讀著新潮,值得娛樂一下。原來缺點可以這樣表述,原來我天天看著木桶,也沒看出個“木桶理論”,原來我家現在不用木桶,用的是膠桶,按道理膠桶也有“短膠處”。
驚訝于彼得的聰明:最長的木板不決定水的多少,怎么反而最短的決定?再想下去,再想想,你會懷疑起來,你會罵起自己來,神經病呀,不是最短的決定裝多少水,難道還是最長的決定裝多少水,這是常識問題。如果誰認為最長的木板決定木板裝多少水,那這個不是白癡就是瘋子。沒有木桶理論之前,似乎人人不知道自己知道“短板決定盛水量”的“木桶理論”。這樣的理論就好比說,在沒有發(fā)明“漂亮”這個詞以前,有人見到一個“漂亮”女人,驚訝于突發(fā)奇想用“花”來形容女人。拿這問題去問小學生,他們全然不知道“木桶理論”,但是他們個個都知道,取決于裝多少水的是木桶最短的那塊木板,而且每一個小學生還能說出理由:因為水可以從短的這塊木板處流出去。一個小學生盡知的“木桶理論”,一個生活常識,就這樣成了管理學界津津樂道的必修學問。
木桶理論與管理
木桶理論延伸開去,告訴人們決定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不是企業(yè)的長處,而是制約企業(yè)的短處。推而廣之,決定一條流水線的產量,不是效率最高的員工,而是效率最低的員工。對于這樣一個日常生活的發(fā)現,經過外國管理學家的包裝,一下子變得非常高深莫測。如果說對“木桶理論”最有發(fā)言權的莫過于木匠,這是他的職業(yè),在沒有“木桶理論”之前,他們難道不知道木桶的盛水量取決于最短的一塊木板么?顯然不是,這是他們最基本的專業(yè)常識,而且還可能比制造“木桶理論”的專家更深刻,更有說服力。大家學習過初中課文中有一篇《賣油翁》記,文章提到一位將軍,他說他能百步穿楊。而年邁的賣油翁說,這算不了什么,我能將油從銅錢口倒而滴油不沾,百步穿楊不過熟而生巧罷了。此將軍可謂專家,他的百步穿楊很有心得,很自豪,但是在賣油翁面前,他的理論很蒼白,百步穿楊算不了什么。大家都在做,大家都在踐行,有人把這種踐行取了一名詞叫“木桶理論”,今天登上大雅之堂,有些怪怪的。
爾后,“木桶理論”啟發(fā)了許多問題,比如企業(yè)團隊精神建設的重要性;比如由“木桶理論”演變出很多次生理論。有人說,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,在周長相同的條件下,圓形的面積大于方形的面積。因此圓形木桶是所有形狀的木桶中儲水量最大的,它強調組織結構的運作協調性和向心力,圍繞一個圓心,形成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圓。這樣的理論能用于管理實踐的可能性幾乎是零。當管理者在使用一個理論時,還要研究物理、化學的原理,想著自然現象,又如何移植到意識形態(tài)的思維中,這幾乎是天方夜談。圍繞著木桶,很多人發(fā)揮了無限的想象力,延伸著各種各樣的管理學問,似乎挖的不是一桶水,而是一桶金子,讓這桶金子的價值輝煌無限。他們的這些工作,有的形成了文字,有的形成了課件,但是幾乎都是在文字上,在課件上,看了就忘,聽了就沒。
“木桶理論”對管理實踐究竟有多大的作用,不妨試著解讀一下“木桶理論”的實踐運用。對一個企業(yè)來說,“木桶理論”認為最短的那塊“板”,也就是企業(yè)的漏洞或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。如果把企業(yè)比做一只木桶,而把企業(yè)經營效益比做桶里裝的水,那么影響企業(yè)效益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就是最短的那塊板。比如,企業(yè)的板就是各種資源,如研發(fā)、生產、市場、行銷、管理、品質等等。為了做到木桶“容量”的最大化,就要合理配置企業(yè)內部各種資源,及時補上最短的那塊“木板”。說這些空話,說了等于沒說,不能解決實際問題。沒有“木桶理論”,中國人把“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”叫“瓶頸”,這與“木桶理論”之“短板”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做過管理的人士誰人不知,誰人不曉,要把管理搞上去,一定要找出漏洞補上,一定找出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加強,一定要突破“瓶勁”。難道沒有“木桶理論”,人們不知道找出“漏洞”嗎?僅僅把“瓶頸”換成了“短板”,中國管理界就踮起腳雀躍,夾道歡迎彼得先生。我發(fā)現國人,對洋玩意真的很熱衷,企業(yè)也多注重表面功夫,懂些花拳繡腿,常能打遍大中企業(yè)。對于這種概念游戲,于管理實踐毫無意義可言。知道短板就是缺點,就是缺失,就是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,實踐操作時,還得回到這些詞面上來做文章,還得去深挖詞面背后深藏的東西,這等于轉了一道彎,多穿條褲子放屁。管理實踐不是作概念文章,是要知道“短板”在哪里,怎么找“短板”,如何改善“短板”,這些才是真功夫。
“木桶理論”如果論實用性,論價值,我以為不如“鏈子理論”更有價值:一條鐵鏈子能承受的拉力,不是取決最牢固的一環(huán),而是取決最薄弱的一環(huán)。用在團隊上,團隊人員就是一環(huán)扣一環(huán),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的整體,個人在這個整體是成為最薄弱的一環(huán),將影響整個團隊的業(yè)績——承受力!你知道鏈子理論,沒有配套的落實方案,讀起來很有些意思,說起來也動聽哦,它只是一個概念游戲,沒有實質價值,尤如彼得的“木桶理論”,實踐證明,它的生命止于木桶。